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豫章、黔安居士,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世稱“黃山谷”。北宋詩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均游學(xué)蘇軾門下,天下稱為“蘇門四學(xué)士”[1]。推崇杜詩韓文,善于借鑒翻新,詩風(fēng)瘦硬,氣象森嚴,自成一家,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為江西詩派鼻祖。家學(xué)淵博,父親為著名詩人,與當(dāng)時的王安石、歐陽修、梅堯臣均有交往。自小聰慧過人,一生命運多桀,仕途坎坷,與蘇東坡相似,熱衷佛老,也不遜于蘇。舉治平三年進士,歷集官賢校理、著作郎、秘書丞、涪州別駕、吏部中外郎等,曾被以修實錄不實之罪名而遭貶謫。他長于詩詞,工于書法。其詩,奇倔勁峭,力矯輕俗之氣,為江西詩派所宗;其詞,豪放秀逸,與秦觀齊名;其詩文、禪學(xué)出眾,與蘇軾并行,故有“蘇黃”之稱。論書法,善行、草書,初以周越為師,后學(xué)顏真卿、懷素、楊凝式諸家,尤得力于《瘞鶴銘》。與蘇軾、米芾、蔡襄等齊名,合稱“宋四家”[2]。他“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3],是“千年書史第一家”[4]。他的書學(xué)成就在宋朝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宋朝書學(xué)四大支柱之一[5]。
黃庭堅擅行、草,以側(cè)險取勢而挺秀,亦以韻重[6],書法自成一格,特別是其行書雄健圓勁、奇崛沉著,草書大開大合、從心所欲,誠可謂享譽宋代、澤被后世[7],在北宋及以后的數(shù)百年間,許多書法家、評論家都盛贊黃庭堅書法的獨特風(fēng)格和藝術(shù)成就,給予黃書以極高的評價[8]。黃庭堅的書學(xué)成就是當(dāng)時宋朝書學(xué)四大支柱之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一、當(dāng)時學(xué)黃書者蔚然成風(fēng)。上至帝王,下到百姓?!霸A曜鼽S庭堅書體,后自成一法”[9]。裕陵即宋徽宗趙佶,他所創(chuàng)立的瘦金體,即在學(xué)黃字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成。宋高宗趙構(gòu)接位后,也先學(xué)黃字,宋楊萬里說:“高宗初作黃字,天下翕然學(xué)黃字”[10]。二、學(xué)界對黃書評價極高。張孝祥認為:“其書又入神品”[11]。李綱稱:“山谷晚年草書之妙,追步古人張顛、懷素”[12]。洪朋評黃書為:“學(xué)書右軍盡善”[13]。袁文說:“本朝獨黃太史三點多不作挑起,其體更遒麗,一代奇書也”[14]。三、黃書得到人們喜愛。山谷的好友釋惠洪曾說:“山谷翰墨妙天下……殆可連城照乘爭價也”[15]。甚至傳說連江神都喜愛他的墨跡。所以他的從孫都說:“草書尤奇?zhèn)ィ珰{后,人爭購其字,一紙千金”[16]。而到了宋代之后,評價日盛。如:元代元好問:“蘇黃翰墨,片言只字皆未名之寶,百不為多,一不為少”[17]。明代解譜:“清圓妙麗,引繩貫珠”[18]。清代馮武:“書瘦勁波峭,磊落不猶人”[19]。近人康有為:“宋人書以山谷為最,變化無端,深得《蘭亭》三昧。至其神韻絕俗,出于《鶴銘》而加新理”[20]。李瑞清:“可以上悟漢晉,下開元明”[21]。歷代書畫家如沈周、文徵明、祝允明、鄭板橋、吳昌碩、齊白石等都深得黃庭堅書法的神韻。
本書只述及黃庭堅在四川期間的書法作品。
黃庭堅一生中在蜀度過了六年多的貶謫生活[22]。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年),新黨得勢,東坡貶嶺南,黃庭堅也因修《神宗實錄》落“不實”之罪,被貶黔南,時年51歲。他于1095年4月23日到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謫授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在黔州居住了3年時間。宋哲宗紹圣五年元符元年(1098年),以避表外兄張向之嫌,又遷戎州(今四川省宜賓)安置。1098年3月,離黔州,過涪陵,5月11日上荔枝灘,6月抵戎州,寓居南寺無等院,其后僦居城南。從1098年6月至1101年初,他一直居住于戎州,期間還曾往四川的江安、青神等地小住。他所寓居的黔州開元寺(今彭水縣郁山鎮(zhèn)玉屏山麓)至今還有黃庭堅的衣冠冢[23]。
四川的六年是黃庭堅在書法藝術(shù)方面獲得飛躍的六年,是其書法上升階段[24],是黃庭堅藝人化境、人書皆老的“黃金時代”,是他的藝術(shù)生涯中值得大書特書的輝煌歲月。概括來講主要有四點:一是得草書三昧。他在《書自作草后》文中說:“紹圣甲戌在黃龍山中,忽得草書三味,覺前所作太露芒角,若得明窗凈幾,筆墨調(diào)利,可作數(shù)干字不倦”。二是深悟用筆之意,即“用筆不知禽縱,故字中無筆耳。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25]。三是對懷素《自敘》真跡的臨摹。黃庭堅居住涪陵時,在石楊休家見到懷素《自敘》真跡,借回家中,廢寢忘食臨摹,自此頓悟筆法,下筆飛動,與元祐前所書大異,故自謂“得草法于涪陵”[26],得見懷素自敘真跡對其書藝境界的提升是一件推波助瀾的大事[27]。四是“字外求法”,師法自然。他被貶四川舟入三峽時,觀察“長年蕩槳,群丁拔掉”的場面,乃悟草書雖滿紙云煙,飛花亂墜,但仍須向背分明,筆筆周到,于是領(lǐng)悟到筆法,書藝大進,晚年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28]。如其自述:在黔時“字多隨意曲折,意到筆不到。及來燹道,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撥棹,乃覺少進,意之所到,輒能用筆”[29]。這階段,他一邊學(xué)習(xí)前人書跡,一邊從生活和自然現(xiàn)象中獲得啟示和靈感,從而通過“字外求法”,進一步悟得古人用筆之意,以至他稱:“張長史折釵股,顏太師屋漏法,王右軍銀畫沙、印印泥,懷素飛鳥出林、驚蛇人草,索靖銀鉤蠆尾,同是一筆,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30]。此時,他已能看出過去所書的不足,作出正確的評價。元符二年,黃庭堅在宜賓時,評其涪陵時書說:“余在黔南,未甚覺書字綿弱。及移戎州,見舊書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語,但難為知音耳”[31]。并說:“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耳,不知與鰍蚪、篆、隸同法同意。數(shù)百年來,惟張長史、永州狂僧懷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32]。山谷悟道之后,草書便開出新境,呈現(xiàn)出一種全新的面貌:筆勢跌宕多姿,極盡變態(tài),墨線騰擲飛舞,整體布局龍蛇天矯,往往出人意表,卻又總能使之歸于平正,真是滿紙煙云,使人觸目驚心[33]。他的草書成就,在宋代書壇上,無人可以與之比肩,代表了宋代草書的最高水平[34]。黃庭堅還說他晚年得到四川兄弟二書家蘇舜元、蘇舜卿作品有益的啟迪。
黃庭堅在四川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和手跡[35]。
黃庭堅在黔州期間(1095年4月至1098年2月)的書法作品按時間順序計有:《天民知命帖》《黔州題名》《李太白秋浦歌十五首并跋》《跋所書戲答陳元輿詩》《書樂天忠州詩遺王圣徒》《陰長生詩三篇并跋》《曹植詩帖》《書臨寫蘭亭后》《題東坡像》《筆法論》。
黃庭堅在戎州期間(1098年3月至1101年初),包括在江安、青神等地小住,書法作品按時間順序計有:《瀘州木龍巖題名》《跋蘇東坡與子明都曹書四通》《無等院題名》《“清風(fēng)閣”匾》《自書作小楷后》《謫居黔南七首》《書劉禹錫浪淘沙竹枝詞楊柳枝詞各九首》《論楊椿》、《此君堂詩》、《名春老序》《苦筍帖》《史翊正墓志稿》《寒山子龐居士詩》《劉禹 錫竹枝詞》(約1095~1100)《贈張大同卷跋尾》《蒲大防字元禮》《書遺道臻墨竹后與斌老》《鎖江題名》、《老杜詩》《戎州鎖水磨崖留題》《上元應(yīng)制詩》、《張仲吉綠陰堂記》《跋東坡書寒食詩帖》《牛口莊題名卷》《白鶴梁題字》、《書自草李潮八分歌后》《次虎跳題名》《游中巖行記》《江南祝翁真贊》、《煎茶賦帖》《大雅堂記》《中巖題字》《跋郭熙畫山水》《杜靖字安雅序》《硯銘》《題王居士所藏王友畫桃杏花二首》《諸上座帖》(約1100年)、《送四十九侄詩帖》(約1095~1105)《與楊君全詩帖》《與道微使君》《石魚題名》《次韻奉答少激紀贈二首》《綠菜贊》等[36]。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一些作品無年月題款,《致明叔同年尺牘》《雪寒帖》《廉頗藺相如傳》《杜甫寄賀蘭铦詩帖》約作于紹圣年間,《贈筆工嚴永帖》《三言詩》約作于元符年間,《黃庭堅書法年表》將上述六件書法均列入黃庭堅在四川期間所寫。
黃庭堅一生寫有大量書法作品,可惜的是,所有墨跡今存世僅有39件[37],以行草為多[38],而在四川期間所作的存世墨跡占有13件(含刻石2件),這不能不說這是四川的幸運??梢哉f,他是用巴蜀的紙、巴蜀的筆,在四川寫下的這些不朽的篇章。
特將這13件作品介紹如下。
《題蘇軾寒食帖跋》,紙本,行書,34.3×64cm,9行,59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書于元符三年(1100年)7月至9月間,當(dāng)時,黃庭堅從四川的宜賓前往青神縣[39]探望姑母。
題跋如下: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fù)為
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yīng)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40]。
黃庭堅的楷行書的藝術(shù)成就是很高的。此件是人們公認的他的楷行書代表作之一,歷來為人們所珍視。蘇軾《黃州寒食詩卷》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41],是東坡尚“意”書風(fēng)的典型代表,加上黃庭堅“上悟漢晉,下開元明”楷行書后跋,則與東坡此帖形成“雙璧”的稀世墨寶[42]。跋文用筆如明代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zhuǎn),正如陣云之遇風(fēng),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后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字寫得藏鋒護尾,縱橫奇崛,其長筆畫波勢比較明顯,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jié)體從柳公權(quán)的楷書得到啟發(fā),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形成了中宮收縮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們也稱其為輻射式書體[43],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在布局上,《跋文》常從欹側(cè)中求平衡,于傾斜中見穩(wěn)定,因此變化無窮,曲盡其妙。從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從整體看,呼應(yīng)對比,渾成一體。此跋給人以神情飽滿,氣勢貫通的感受,決無荒率之病,達到了藝術(shù)的化境,其藝術(shù)水平確可與蘇書并稱雙絕。這件蘇東坡書于47歲的銘心絕品,經(jīng)56歲的山谷一跋,頓成光照千古的雙璧[44]。蘇軾書時還屬壯年,而山谷跋時已近黃昏。蘇書秀潤,而黃跋蒼古,成千古絕書,其藝術(shù)水平確可與蘇軾書并稱雙絕[45]。
此跋曾入元、明、清內(nèi)府,并經(jīng)張浩、張金界奴、項元汴、韓世能、安岐等人收藏,后流入日本,輾轉(zhuǎn)至臺北故宮博物院。
黃庭堅《題蘇軾寒食帖跋》(書于從四川宜賓前往青神縣途中·臺北故宮博物院)
《諸上座貼》[46],即《摹懷素書》[47],約書于元符三年(1100年),紙本,大草書[48]和行書[49]。92行,477字,33×729.5厘米。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卷是黃庭堅為其友李任道抄錄的五代金陵釋《文益禪師語錄》,是黃庭堅草書作的代表[50]。此帖筆畫縱橫交織,雄放奇肆,似龍搏虎躍,變幻莫測,有極強的節(jié)奏感[51]。他在這幅作品中成功的實現(xiàn)了他“行布”求“韻”的主張[52]。此卷書法純熟之極,是晚年大草書的代表作品,紙墨如新,更見精神完備[53],奇崛瑰瑋,縱情恣性,一派“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之概,深得狂學(xué)之精髓,而其縱情處并未失法理,深得懷素草書遺意,如龍搏虎躍而又圓婉超然,縱橫之極,而又筆筆不放,取勢側(cè)欹,左右開張,墨色枯潤相映,布白天趣盎然,可謂氣勢豪邁,超凡脫俗,似有禪家氣息。在《語錄》后黃氏又作大字行楷書自識一則,結(jié)字內(nèi)緊外松,出筆長而遒勁有力,一波三折,氣勢開張,一卷書法兼?zhèn)涠w,相互映襯,尤為罕見。字字揖讓俯仰,行行布白生新,更兼紙墨如新,特見神完氣足,亦是山谷草書之精品[54]。有論者認為此作表現(xiàn)出柔婉的特點,應(yīng)屬早期作品[55]。此貼是典型的尺犢書法[56]。此卷所書大字草書,筆勢雄暢沉穩(wěn),繼承唐人懷素草書而有變化,大字行書,筆畫舒展渾勁,有瀟灑自如的風(fēng)致,系黃庭堅狂草革新之作[57],為黃庭堅書法的平生杰作之一[58]。
黃庭堅草書優(yōu)于行書[59]。書法宋四家,都善行楷,唯獨黃庭堅行、楷之外更擅長草書,黃庭堅草書的成就使他于蘇、米、蔡之外,獨樹一幟,在書史上的地位進入新的高度[60]。關(guān)于黃庭堅的草書,趙孟頫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黃庭堅《山谷自論》云:“余學(xué)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后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他的草書是繼張旭、懷素之后宋朝最重要的創(chuàng)造性的草書大家[61]。《諸上座貼》堪稱最能代表黃庭堅狂草水準的極品[62],是其草書的代表作[63]。
此帖初藏南宋高宗內(nèi)府,后歸賈似道,明代遞藏于李應(yīng)禎、華夏、周亮工處,清初藏孫承澤硯山齋,后歸王鴻緒,乾隆時收入內(nèi)府,至清末流出宮外,為張伯駒先生所得,后捐獻給國家。
黃庭堅《諸上座草書卷》(局部·書于四川·北京故宮博物院)
《龐居士寒山子詩》[64],紙本,大行書,29.1x213.8 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逗阶育嬀邮吭娰N》是唐代隱士寒山勸戒詩與居士龐蘊詩偈。此貼是黃庭堅晚年行書名作。此書秀挺,不在《松風(fēng)閣詩卷》之下[65]。字大如拳,筆畫蒼勁,風(fēng)神灑蕩,落筆奇?zhèn)?,點畫用筆“沉著痛快”,筆筆似自空中蕩漾而來,充滿飛動之勢。用筆逆入,橫畫多波動前行,凡主筆都隨意展伸,如長槍大戟,點畫瘦而圓勁;結(jié)體宕欹側(cè)以取險勢,四維開張,舒展大度,器宇軒昂,中宮收緊,似車輪作輻射狀,在逋峭險勁中仍有雍容不盡之度,書風(fēng)豪宕而有韻味,具有典型的黃氏風(fēng)格[66],可謂風(fēng)度翩翩,自有一種風(fēng)流。自題涪翁,當(dāng)為黃庭堅元符元年(1098年)貶涪州別駕后書[67]。墨法上是標(biāo)準的烏黑、濃厚,通篇看不出一點淡墨的痕跡[68],用的是當(dāng)時四川生產(chǎn)的油煙墨[69]。
《??谇f題名卷》[70],即《明瓚詩后題》卷,所書明瓚即唐代懶殘和尚。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全卷縱25厘米,橫1004厘米,每字直徑約20厘米,已為后人分割為二,現(xiàn)僅存后面的題款,即本卷。共計58字,紙凡三張二接,尺寸大小不一。本幅作品取之開顏、柳,破除成法,勁秀兩全。此卷正書大字在黃書中也是少見的[71]。此卷書于四川青神縣。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繼位,任命黃庭堅為太平州(今安徽省當(dāng)涂市)知州。黃庭堅在赴任前,前往青神探望姑母。7月21日,乘船溯江而上,24日至??谇f宿廖致平(養(yǎng)正)家,8月11日到達青神。在牛口莊廖家時夜飲興酣,黃庭堅可能就在此時書寫了明攢的詩卷,并記下了從戎州至??谇f的行程。時年56歲。
《行書贈張大同卷》,亦稱《張大同乞書帖》《為張大同書韓愈贈孟郊序后記》,行書,紙本,一卷,34.1×226.4cm,凡45行,172字。現(xiàn)藏普林斯頓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此卷是黃庭堅應(yīng)外甥張大同索書《韓愈贈孟郊序》而寫下的,惜前后早已分為兩段,前面,部分已不知所向,僅余后面這段“后記”[72]。黃庭堅擅行、草二體,書法結(jié)字中宮收緊,而四面呈放射狀,筆畫長槍大戟,筋脈舒展,鋒芒外露,骨力特健,此卷被認為是黃貶謫時期的杰作。此卷書法雄暢,用墨前濃后淡,稍為美中不足。[73]
《雪寒帖》[74],又稱《致明叔同年尺牘》,紙本,行書,28.8×17.5cm,凡6行,61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無書寫時間。從筆法、結(jié)體、風(fēng)格等方面綜合比較,與《動靜帖》《致明叔同年尺牘》非常接近,大致書于紹圣年間。此帖筆鋒勁健、功力深厚、遒麗古雅、灑脫飄逸。筆畫轉(zhuǎn)折,亦中規(guī)入距,符合法度[75]。此貼是此期的行書代表作[76]。
《苦筍賦》[77],又稱《苦筍帖》,紙本,行楷書,31.7×51.2cm,凡11行,181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書于元符二年(1099年)四川宜賓。此帖10余行,用筆清勁,行筆爽朗,氣息內(nèi)斂,雖則筆筆開張,卻難得沉靜之趣,筆勢遒勁,中宮斂結(jié),長筆外拓,英俊灑脫,顯示出山谷縱逸豪放的雅韻,并充分發(fā)揮傾側(cè)的動向美感,是黃氏小行書的代表作,是闡述書法從唐到宋發(fā)生演變的一個典型[78],是其晚年行楷書名作[79]。
《廉頗藺相如傳》[80],白紙本,大草書,長卷,32.5×1822.4cm,111行,1700余字。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在黃氏的所有草書中,此貼筆意蕭散,用筆最實,有篆籀氣[81]。筆勢飄逸,轉(zhuǎn)折流暢,而且筆兼方圓,變換多端,勁媚婉轉(zhuǎn),無燥露怒張之態(tài),有瀟灑清新之美。此卷書法近懷素,為黃書“入古出新”的草書代表作。此書是“太露芒角”的代表作,缺點在于直線條過多,略顯生硬[82]。卷尾無書寫紀年和史款,約書于紹圣二年(1095年)。
《杜甫寄賀蘭铦詩》[83],紙本,草書,34.7×69.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鑒藏印鈐“內(nèi)府書印”、“歸來印”、“希之”。該帖系《宋元寶翰》冊中的一開。這是一幅信筆恣肆、飄忽放逸、一氣呵成、連綿不絕、章法隨意的自由主義杰構(gòu)[84],筆法圓勁,行筆安詳,筆勢連綿,如龍蛇飛舞,達到心手兩忘的境界。尾“寄賀蘭铦”四字忽作楷書,精整勁健,與前草書詩文的飛動氣勢相映生輝[85]。雖短短8行,卻是黃庭堅的草書佳作。山谷大草書牽連時,常常不提筆,牽絲粗細幾與筆畫相同,這本有違于以往草書的法則,但他卻能因之而使其書氣脈流暢。以往人們常常歸之于學(xué)懷素,卻又感覺有宣說不盡之意[86]。此作是以用筆“曲折”來矯之的初步嘗試,線條擺蕩的輻度雖不是很大,但是點線卻極盡扭曲變態(tài),顯得奇橘異常。在結(jié)構(gòu)章法方面,黃庭堅貫徹“行布”求“韻”的思路,紹圣后開始了嘗試,但直到元符中才取得成功[87]。用墨濃重、厚實,有少量澀筆,濃處烏黑、漆黑,甚至有光[88],千年古跡,墨彩如新[89]。此詩帖與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黃庭堅《花氣詩》帖堪稱雙美[90]。
《書劉禹錫竹枝詞九首》,絹本,草書,30×182.1cm?,F(xiàn)收藏于浙江省寧波市文管會。書于宋元符二年((1099年),黃庭堅是年55歲,在戎州(四川宜賓)?!爸裰υ~”九首,為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772-842)詠蜀中山水之作,客居蜀地的黃庭堅揮翰書寫,堪稱“雙妙佳作”。此帖筆畫縱橫交織,雄放奇肆,似龍搏虎躍,變幻莫測,有極強的節(jié)奏感[91]。此卷有的地方字跡漫浸不可辨,實在可惜。
《明瓚詩后題》,行書,紙本,25cm×1004cm。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寫于1100年,此幅書法每字一行,字徑約20厘米,寬博渾厚,系黃庭堅的得意之作[92]。
《懶殘和尚歌后記語》[93],又叫《戎州貼》,紙本,縱25、橫1004厘米,擘窠大行楷書。此卷原是黃庭堅書《懶殘和尚歌》后記時、記事的識語?,F(xiàn)在歌行本文已經(jīng)佚失,只存此尾書大小58字。字大如斗,非常壯偉驚人[94]。黃庭堅書來引控自如,瀟灑圓健,反無戰(zhàn)制或強作頓挫、劍拔弩張之病[95]。
《題琴師元公此君詩刻石》[96],現(xiàn)僅存宋拓孤本,藏中國歷史博物館。詩刻拓本,剪裁裝潢為折疊式冊,共16開本,每開四行,每行2、3、4字不等。七言50句長詩,行楷書,50字。此件為黃庭堅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書于榮州(今四川榮縣東南),是年56歲[97]。此詩為書贈王琴師祖元大師的,后被摹勒上石。此貼異于其他黃庭堅書[98],瀟灑如意,縱橫開闔,雄偉浩逸,蒼老古拙,瀟灑有致,深得南朝《瘞鶴銘》之神髓,也是“黃書”中的精品之一。
《西山碑》,又名《西山題記》,全稱《南浦西山勒封院題記》,摩崖石刻,墨拓行書,全碑長2. 55米,高2. 18米,豎書21行,每行8-9字不等,共172字。系黃庭堅1101年2月書于重慶萬州(宋時屬夔州路南浦郡),時年57歲?,F(xiàn)存重慶萬州西山流杯池碑亭內(nèi)。此書朗潤清新,如王羲之的《蘭亭序》一樣,透著春天的氣息。行氣似江流,常見左右擺動,字如嶙峋溪石,左欹右側(cè),上銜下嵌,時密時疏,變化天然。落筆勁健爽利,緊斂中宮配以恣縱四逸的長大橫豎撇捺,雄強大氣而又瀟灑靈動,是“黃書”的里程碑[99]。清代名臣曾國藩見《西山碑》拓本,譽之為“海內(nèi)存世,黃書第一”[100]。另,1101年南浦題名(四川忠縣)[101]。
黃庭堅在四川謫居期間的探索主要表現(xiàn)在用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自己個人的風(fēng)格已經(jīng)形成,但還有待于完善。正如山谷自云:“然比之古人,入則重規(guī)迭矩,出則奔軼絕塵,安能得其仿佛耶?”[102],表明了他下一時期努力的方向[103]。
另有一事需要提到,懷素《自敘》書法對他影響很大,山谷在《跋懷素<千字文>》中云:“予嘗見素師《自敘》草書數(shù)千字,用筆皆如以勁鐵畫鋼木”。而他是在蜀中眉州(今四川眉山)石揚休家見到懷素《自敘》真跡[104]。石揚休為眉州人。石揚休一家富于書畫收藏,其兒子石康伯是著名鑒藏家[105](見“鑒藏”)。黃庭堅見到懷素《自敘》真跡在元符三年(1100)[106]。
山谷在巴蜀前后六年,與蜀水巴山為伴,不問政治,然其詩文、書法則大進。他曾把自己的一生分為“紹圣前”和“紹圣后”兩個時期。紹圣前,黃庭堅作為蘇軾門人,其詩文、書法已名滿天下;紹圣后,他的書法藝術(shù)及其書論(見“書論”)達到了他一生中的頂峰。黃庭堅是草書大師,他說自己的書法成就是“得草法于涪陵”[107],可見四川對他書法的影響。
為了紀念黃庭堅的書法成就,四川眉山市丹棱縣有“大雅堂”,建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系宋代丹棱名士楊素為實現(xiàn)黃庭堅弘揚杜甫兩川夔峽詩的心愿而建[108]。當(dāng)時堂內(nèi)珍藏黃庭堅手書杜甫兩川夔峽詩詩碑300余方,黃庭堅為之題名“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記》。成語“難登大雅之堂”所指的“大雅堂”即此。后大雅堂毀于明末兵燹,堂內(nèi)所藏碑均不復(fù)存在[109]。2010年,丹棱縣決定重建“大雅堂”,從全國范圍內(nèi)征集方案,2014年大雅堂建成[110],并建立大雅堂博物館,館內(nèi)藏有66位近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創(chuàng)作的100多件杜甫兩川夔峽詩,包括何應(yīng)輝、馬識途、阿奇耶達、王家新、吳東明、張改琴、林岫等,并刻石成碑,成為當(dāng)?shù)匾痪?。四川萬縣(現(xiàn)重慶萬州)和四川宜賓市建有“流杯池”公園,均是紀念黃庭堅在四川蹤跡的古跡名勝之地[111]。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工部祠內(nèi)有黃山谷先生小像石碑。瀘州城忠山腳下云谷洞有涪翁小像石碑[112]。
最后要特別提到的是,存世公認的黃庭堅真品只有三幅[113],其中《諸上座貼》和《廉頗藺相如傳》兩幅就寫于四川期間。
(作者唐林系四川省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學(xué)院常務(wù)副院長、《四川美術(shù)史》作者,本文系已完成的《四川美術(shù)史》(中冊·五代兩宋)成果之一。)
[1]《宋史·文苑傳》。
[2] 賀云翱主編:《中華國寶圖典》,404頁。
[3] 《宋史》卷444《黃庭堅傳》。
[4]黃君:《千年書史第一家——從傳世諸作看黃庭堅書法的藝術(shù)成就》,《書法研究》2006 年11期。
[5] 黃君主編:《黃庭堅研究論文選》(第3卷·書法、綜合編》,1160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 陳振主編:《中國通史·第七卷·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上冊),1061頁。
[7]王中焰:《論黃庭堅書法對后世的影響》,《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美術(shù)與設(shè)計版)2011年3期。
[8]黃天璧:《略論黃庭堅書法藝術(shù)的獨特風(fēng)格》,《成都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6年4期。
[9]蔡絳:《鐵圍山叢談》。
[10]楊萬里:《誠齋詩話》。
[11]張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28。
[12]李綱:《梁豁集》卷163。
[13]洪朋:《洪龜父集》卷下。
[14]袁文:《甕墉閑評》卷4。
[15]釋惠洪:《石門文字禪》卷27。
[16] 《豫章先生傳》。
[17] 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卷40。
[18] 楊慎:《墨池瑣錄》卷3。
[19] 馮武:《書法正傳》。
[20] 康有為:《廣藝舟雙揖》卷6。
[21] 馬宗霍:《書林藻鑒》卷9。
[22] 花志紅、彭敏等著:《宋代文人的巴蜀情懷》,前言,電子科技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
[23]參見《彭水風(fēng)物》(1984年11月彭水縣印行),41—43頁。
[25]黃庭堅《山谷題跋》卷5《自評元祐間字》。
[26]黃庭堅:《文集》卷28《題樂毅論后》。
[27]楊頻:《黃庭堅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分期初論《,《邢臺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8年2期。
[28] 滕西奇編著:《中國書法史簡編》,130頁。
[29]黃庭堅《山谷題跋》卷9《跋唐道人編余草摹》
[30]黃庭堅《山谷題跋》卷4《書右軍文賦后》。
[31]黃庭堅《山谷題跋》卷5《論黔州時字》。
[32]黃庭堅《山谷題跋》卷8《跋此君軒詩》
[33] 歐陽中石主編:《中國書法藝術(shù)》,275頁。
[34] 湯大民著:《中國書法簡史》,230頁。
[35]蒙默、劉琳等:《四川古代史稿》,328頁。
[37]水賚佑:《新俏瘦硬 清雄雅健——淺談黃庭堅書學(xué)》,《中國書畫》2013年2期;王連起:《不踐前人舊行跡 獨驚斯世擅風(fēng)流——黃庭堅書法藝術(shù)品評》,《紫禁城》1998年3期。
[38]徐書城、徐建融主編:《中國美術(shù)史》(宋代卷·上),328頁。
[39]青神縣位于四川南部,亦是蘇軾外婆之故鄉(xiāng),蘇軾青年時期曾在青神的中巖書院讀書,并娶老師的女兒王弗為妻。
[40]竇廣立編著:《中華傳世書法》,153頁,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
[41] 歷代書法界習(xí)慣稱晉·王羲之《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顏真卿《祭侄文稿》為“天下第二行書;宋·蘇軾《黃州寒食詩卷》為“天下第三行書”。
[42]由興波:《詩法與書法——宋代“書法四大家”詩學(xué)思想與書法理論比較研究》,90頁,復(fù)旦大學(xué)博士論文2006年。
[43]竇廣立編著:《中華傳世書法》,152頁。
[44]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142頁。
[45]徐書城、徐建融主編:《中國美術(shù)史》(宋代卷·上),328頁。
[46]沈鵬主編:《中國美術(shù)全集·57·書法篆刻編·宋元金書法》,38頁;蘇愚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四冊·兩宋時期),1491頁。
[47]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67頁,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1987年版;于明主編:《中國美術(shù)全集》(書畫卷下),184頁。
[48]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74頁。
[49]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75頁。
[51]滕西奇編著:《中國書法史簡編》,130頁。
[52]陳志平:《黃庭堅書學(xué)研究》,92頁,首都師范大學(xué)博士論文2004年,指導(dǎo)老師:歐陽中石。
[53]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75頁。
[54]徐書城、徐建融主編:《中國美術(shù)史》(宋代卷·上),330頁。
[55]參見王玉池《黃庭堅草書簡論》,《中國書法》1988年1期。
[57]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364頁,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
[58]劉煒、段國強主編:《國寶書法》,173頁。
[59]沈鵬:《宋金尚意書法略述》,9頁。
[61]沈鵬:《宋金尚意書法略述》,9頁。
[62]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153頁。
[63]賀云翱主編:《中華國寶圖典》,404頁。
[64]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73頁。
[65]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74頁。
[66]《線裝經(jīng)典》編委會編:《傳世書法》,160頁。
[67]徐書城、徐建融主編:《中國美術(shù)史》(宋代卷·上),328頁。
[68]陳海良:《中國書法墨法研究》,39頁,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博士論文2009年。
[69]陸友.:《墨史》,50頁,中華書局1985年版。
[70]沈鵬主編:《中國美術(shù)全集·57·書法篆刻編·宋元金書法》,44頁。
[71]楊建峰編:《中國傳世書法》(上卷),190頁。
[72]周倜:《中國歷代書法鑒賞大辭典》,1181頁。
[73]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77頁。
[74]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93頁。
[75]竇廣立編著:《中華傳世書法》,156頁。
[77]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98頁。
[78]姜楚林:《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書畫故事》,《南方周末》2016年3月3日E25版。
[79]《線裝經(jīng)典》編委會編:《傳世書法》,158頁。
[80]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80頁;沈鵬主編:《中國美術(shù)全集·57·書法篆刻編·宋元金書法》,47頁。
[81]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150頁。
[83]沈鵬主編:《中國美術(shù)全集·57·書法篆刻編·宋元金書法》,47頁。
[84]湯大民著:《中國書法簡史》,230頁。
[85]竇廣立編著:《中華傳世書法》,154頁。
[86]徐書城、徐建融主編:《中國美術(shù)史》(宋代卷·上),330頁。
[87]同上。
[90]資料轉(zhuǎn)自故宮博物院網(wǎng)站,撰稿人:張彬。
[91]滕西奇編著:《中國書法史簡編》,130頁。
[92]陳根民:《書藝珍品賞析》(第五輯),5頁,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8年版。
[93]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77頁。
[94]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78頁。
[95]徐書城、徐建融主編:《中國美術(shù)史》(宋代卷·上),329頁。
[97]周倜:《中國歷代書法鑒賞大辭典》,1181頁。
[98]李芝崗著:《中國雕刻書法藝術(shù)》,177頁。
[99]李煉:《萬州西山碑 黃庭堅書法的里程碑》,《重慶晨報》2010 年6月29日。
[100]李禹階、鄒登順:《三峽地區(qū)石刻文物的文化價值研究》,《重慶師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0年2期。
[101]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434頁。
[102]《山谷題跋》卷9《跋唐道人編余草稿》。
[105]《蘇軾文集》卷11《石氏畫苑記。》
[107]黃庭堅:《文集》卷28《題樂毅論后》。
[108]何介福著:《巴蜀史》,298頁。
[109]鄭林森:《楊素與大雅堂》,《樂山師專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1年2期;徐希平:《杜甫、黃庭堅與中國大雅文化論——寫在杜甫誕生1300周年及四川丹棱大雅堂重建時》,《杜甫研究學(xué)刊》2012年4期。
[110] 朱會倫:《再登大雅堂》,《科技日報》2014年3月22日。
[112] 何介福著:《巴蜀史》,299頁。
[113]姜楚林:《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書畫故事》,《南方周末》2016年3月3日E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