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智庫是由社會力量舉辦,采取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基金會等組織形式,以研究國家治理、社會建設和民意需求的重要課題為職業(yè)目標,力圖通過“問政”與“問民”雙向路徑,構建服務“國計民生”的政策研究體系,實現政府與民眾良性互動的重要橋梁。然而,有些社會智庫存在受眾窄、定位高、視角偏等研究導向,不利于增強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溝通互動。因此,社會智庫要從公眾最關切的問題入手,著力提高其影響力。
夯實群眾基礎
社會智庫發(fā)展的基礎在社會,社會建設的基礎也在社會,只有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社會建設的積極性,才能助力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由于相關制度不健全、社會智庫自身發(fā)展不成熟等條件限制,有的社會智庫研究不考慮公眾的真實意愿,或者不從公眾最為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這些研究偏向,容易將政府與民眾意愿隔離開來,因此要從以下方面著手夯實社會智庫的社會基礎。
一是關注各方利益。社會智庫是非營利性組織,公共性、公益性、志愿性是其主要組織特征。社會智庫應擯棄各自組織利益的偏好,剝離各種以營利為目的的利益綁架。社會智庫要在專業(yè)層面關注整個行業(yè)領域的發(fā)展,尤其是關注那些容易受到忽視、難以發(fā)出聲音的群體。以國家利益為底線、以人民利益為根本,社會智庫要從大局、總體、全域的視角與其他主體建立政策互動關系。
二是感受群眾真實心聲。社會智庫不是形式上的利益代言場所,而是以解決民眾困難為目的的公共渠道。如果僅僅是完成表面工作,那么這種完成只不過是一種“物理上的在場”,社會智庫還應體現出“生活上在場”甚至于“感情上在場”。社會智庫真正的活動場所是群眾中間,只有深入社會、扎根社會、服務社會,與民眾同甘苦共命運才能真正了解民眾的困難所在。社會智庫同時還應在感情上有更多的投入,只有心中充滿對于民眾的愛,才能真正獲取民眾的真實心聲,問題的解決也就變得相對容易。
三是回應群眾需求。社會智庫需要更寬闊的視野、更為復雜的分析技術,才能找出社會問題產生的內在根源以及與其他事物所產生的內在聯系,并通過對復雜問題的規(guī)律性探索,回應民眾的關切。社會智庫除了注重為弱勢群體以及需要幫助的特殊群體代言外,還應在日常工作中通過行動回應群眾的訴求。通過專業(yè)能力和協商技術,社會智庫可協助解決民間問題,并將難以通過社會協商解決的問題提交到高級別的會議中,并通過各界人士的共同協商使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
四是接受群眾檢驗。社會智庫想要更好地服務社會公眾,重要路徑之一就是加強社會智庫政策研究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權,以及增加社會智庫政策參與中的公眾監(jiān)督權,社會智庫的工作記錄、業(yè)務考核、成績評定、職責履行等應接受民眾的審視,積極回應民眾的質詢和問責。只有增強公眾在社會智庫中的地位和話語權,社會智庫才會更多地為公眾負責,從而實現社會智庫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應然狀況。
五是準確表達群眾意圖。社會智庫不僅要積極接受民眾的求助,而且要主動尋找民眾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民眾的意見較為零碎,或者不同的利益群體代表的觀點容易產生沖突,社會智庫在聚集民意的過程中,應通過檢查、篩選、整合民意等環(huán)節(jié),將這些紛繁復雜的意見進行深度加工,使之更清晰、更準確地表達民眾的意圖,而不至于因為意見眾多而陷入無序爭論之中。同時,社會智庫體察民情、分析民情、主動搜尋民情,可以將那些隱藏在背后或者是民眾沒有表達但具有潛在影響的問題總結出來。
提高社會影響力
如果社會智庫缺乏賴以生存的群眾基礎,將導致公眾對于社會智庫的認可度偏低。這種脫離現實背景和社會支持的發(fā)展路徑難以持續(xù),社會智庫要在夯實民意的基礎上不斷增強社會影響力。
一是創(chuàng)新社會智庫社會化發(fā)展路徑。豐富公共政策參與形式,擴展政策傳輸渠道,積極吸納民眾意見和建議,凝聚社會智庫社會向心力;加大多方合作力度,實現互惠共贏,不斷優(yōu)化社會智庫社會資源結構;結合地方或行業(yè)發(fā)展需求,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發(fā)展模式,提升智庫區(qū)域影響力;多渠道聘任社會賢達人士,優(yōu)化研究梯隊和結構,增強社會資本支持力度;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擴大智庫影響輻射度;持續(xù)創(chuàng)新研究技術,引進先進經驗,利用專業(yè)優(yōu)勢提升研究實力和社會美譽度。
二是明確社會智庫社會性角色定位。注重發(fā)展社會智庫的民間思想情結,培育通俗的語言風格、樸實的民風性情,提倡面向生活化、公眾化、基層化的發(fā)展路徑,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增強與民眾的親和力。社會智庫還應起到一種中間傳輸以及小范圍協商的作用,通過社會智庫這個有序空間,將工作領域分散于民間,在民眾中進行問題分解和任務分工,通過民眾自我管理、自我創(chuàng)新、自我服務,達到自我改變,從而形成影響公共領域的民間政策意向。
三是強化社會智庫獨立性。為了保證社會智庫能夠以獨立的身份發(fā)出聲音,社會智庫的觀點應該客觀獨立、方法先進科學、利益代表普通大眾。在地方政府相關評估服務中引入社會智庫的第三方工作機制,在政府重要項目決策和領導干部考核中吸收獨立評估報告中的相關建議和數據結果,同時在評價的指標體系中充分體現民眾意見,可以使社會智庫的自主化評估起到評判作用,也體現了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作用。
四是開拓購買服務的公眾化模式。當前大多數政府購買社會智庫的決策建議限于調查、規(guī)劃以及設計等技術性問題的解決,在決策制定環(huán)節(jié)引入公眾聲音、帶入社會智慧資本,將對政府智慧決策提供重要資源支持,并激活政策市場的動力來源。如果在購買社會智庫服務中引入公民參與式預算機制,可以有效發(fā)揮公民在購買服務的預算、執(zhí)行、監(jiān)督和評估中的積極作用,從而對于提升購買服務的滿意度、廉效性,進而增強社會智庫的公信力,具有積極意義。
五是建立公共政策市場化機制。建立社會智庫與官方智庫、企業(yè)智庫以及高校智庫成果交流互動的市場機制,在市場運行原則和體系保障下,社會智庫的思想成果可以公平、公正和公開地進行市場競爭,各種智庫都可以平等共存、合作互利。公共政策市場機制構建要堅持政治導向,注重法律規(guī)范,引進先進技術,加強政策思想優(yōu)劣鑒別、搜集篩選等機制建設。政策研發(fā)模式的技術、方法和理念要迎合市場社會的發(fā)展趨勢,緊跟社會基礎演變脈絡,有利于形成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思想供給機制。
六是增強社會智庫自主性。社會智庫的代表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自主性,對于政府資源的過度依賴容易使社會智庫的代表性出現客觀性偏頗。通過簡政放權改革減輕其對于政府的依賴性,達到社會智庫由“政府選擇”轉為“社會選擇”的效果。社會智庫要主動搭建政策對話平臺,把各利益相關方聚在一起,創(chuàng)造有利于政策推進的外部環(huán)境。
(作者系重慶工商大學重慶廉政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