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起源于中國南方之特產,17世紀始中國茶由荷蘭、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輸入歐洲,借此茶葉融入大航海以來日漸綿密的全球商業(yè)網絡,茶葉逐漸改變歐洲人的飲食結構和社會文化。至1800年,英國已出現將茶視為“國飲”(national beverage)的說法,并賦以獨特的茶飲習俗。19世紀20年代開始,英國茶商、知識界有意宣傳“茶為國飲”理念,號召“將茶飲與英國人捆綁在一起,讓他們擁有共同的身份意識,變得教養(yǎng)有禮、氣定神閑、審慎冷靜和勤勞肯干”。提倡“茶為國飲”既是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商人日常營銷的商業(yè)口號,同時也是飲食文化領域建構英國認同的產物。從1843年至1879年短短37年間,英國人均年消費茶葉從1.47磅增至4.8磅,在當時各茶葉消費國中名列前茅,茶飲成為多數國民不可或缺的杯中之物。英國茶還憑借全球貿易網絡和創(chuàng)新制法,在國際飲品市場上迅速崛起,“茶為英國”形象流傳開來。
考諸英國茶葉消費與產業(yè)發(fā)展具體進程,不難發(fā)現英國19世紀后期將機械大量運用于茶葉生產制作,成功地將茶葉消費與愛國主義、文化儀式和歷史書寫等英國文化表述形式緊密相連,從而塑造了獨具特色的英國國家認同。
首先,英國通過大規(guī)模運用機械設備,提高了南亞茶園生產效率,改進紅茶衛(wèi)生環(huán)境,契合了當時食品安全意識提升的新趨勢,機制茶獲得英國消費者的高度認可。
19世紀30年代,英國工業(yè)革命基本完成,大規(guī)模機器生產給生產力帶來飛躍,機器設備運用對現代性事業(yè)的影響延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采用機器制茶被英國人視為替代中國傳統手工制茶、邁向現代化的標志。1839年開始,英帝國境內印度和錫蘭所產茶葉已銷往倫敦市場。然而,阿薩姆等地產出的茶葉,口味與品質皆不如英國市場上的中國茶葉。因此,印度茶商延續(xù)進口中國茶進行再拼配,從而逐漸改變消費者的口味。印度茶葉委員會等機構不僅渲染此類機制茶質量優(yōu)于中國茶,而且宣傳完全由英國人自己種植、利用英國機器加工、烘制,因此能夠代表英國資本主義制度下“組織化的、市場協商模式”。這種來自帝國境內的茶葉連茶種都是阿薩姆的,加工過程使用了揉捻機、分揀機、烘干機等現代設備,產品干凈、衛(wèi)生,是食品安全領域現代性的象征?!耙患椰F代化的印度或者錫蘭茶廠如同一家模范的奶粉廠般干凈”“錫蘭茶廠是工業(yè)世界最美麗的風景之一?!庇纱?,茶葉變成了英國人熟悉且驕傲的“工業(yè)品”,價格低廉且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大規(guī)模機械化的運用還使印度茶商創(chuàng)制出紅碎茶新品種,紅碎茶擁有高香、湯濃、出水快和沖泡便利等優(yōu)勢,迅速占據英國茶葉市場。茶商代表莫利中校曾列舉印度茶葉優(yōu)越于中國茶的五個方面,積極推介印度茶應為英國“國飲”的說辭。在此類持續(xù)的宣傳攻勢之下,188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紀念之際,來自印度的英國茶商有意將錫蘭與印度茶葉疊加,在各類場合大肆宣傳英茶打敗了華茶,中國茶葉在英國、歐美市場的份額被取而代之,中國茶實質上失去龐大市場。按照印度版《茶葉百科》(1881年)指出的,“茶葉是我們與中國抗衡的秘密武器”。
英國茶商立足現代消費社會實際,通過各類商業(yè)廣告、展銷會等方式,積極宣傳來自印度、錫蘭等地的“帝國茶”,將商品消費與愛國主義相關聯,成功地提升印度茶作為英國國貨的品牌接納度。
維多利亞時代是大英帝國的鼎盛時期,“大不列顛帝國”是英國人引以為傲的認同與寄托。日本學者角山榮曾將18世紀重商主義時代英國紅茶文化概括為“紅茶帝國主義”,理由是“紅茶帝國主義”的兩大支柱分別來自對西印度群島的甘蔗種植園和中國茶葉器物(或者其自身殖民地)利潤的支配,這里裹挾著“西印度、大西洋和東方兩翼作全球性規(guī)模開發(fā)”的帝國視野。
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近代英國的擴張很大程度上包含著對域外動植物資源的獲取與利用,尤其對中國制茶知識的收集,截至18世紀末期,英國并不知曉核心。然而,英帝國卻在軍事征服基礎上,相繼建立起對咖啡、砂糖、橡膠、可可等高價值商品的殖民掠奪,因此“他們認為這種帝國主義的方式對中國茶葉也適用”。英國博物學家、皇家植物園扮演著“植物獵人”的角色,在福瓊、班克斯、本廷克、瓦立池等人的“努力之下”,英國不僅“偷走”珍貴的中國茶種,還逐漸積累茶葉種植加工的知識。殖民地印度成功試驗種植了大規(guī)模的茶葉,實踐了近代歐洲擴張時期流行的“植物帝國主義”。阿薩姆和錫蘭等地成為英國人替代中國南方的“帝國茶園”,英國則將來自南亞殖民地的茶葉視為真正的“英國制造”。
印度茶商還充分利用了19世紀后期英國人的全球商業(yè)網絡和國民對大英帝國的認可,開發(fā)各類現代化的營銷手段。印度茶葉首先在龐大的英國國內市場占據重要份額,進而在英帝國境內推而廣之。味道濃烈的阿薩姆紅茶、錫蘭紅茶逐漸取代傳統中國茶。
創(chuàng)新英式“下午茶”文化,促使英國形成獨特禮儀與價值觀念,助力英國成為茶飲民族。
19世紀,英國茶稅一再下降,茶葉消費成本持續(xù)走低,禁酒運動的開展則為茶飲流行造就新空間。英屬加勒比產出的廉價蔗糖加速茶飲擴散的趨勢。茶飲習俗與英國本土獨特文化逐漸結合。1842年,貝德福德公爵夫人率先將中國茶飲與英國飲食文化中的時間元素、空間選擇、器具制造和食材運用相結合,形成“下午茶”的一整套禮儀。英國王室對“下午茶”的推崇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應?!跋挛绮琛睍r尚在上層貴族和富裕人家流行開來,??死麪柍潜さ人郊仪f園“下午茶”茶會更是領一時之風騷。工業(yè)革命促成經濟繁榮和財富增長,普通家庭生活得以改善。流行于上層的“下午茶”逐漸擴散至一般家庭,形成所謂的“低桌茶”(流行于中產階級等)和“高桌茶”(流行于工人階級)兩類獨特茶俗,二者構成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家庭核心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工業(yè)繁榮還促進社會公共空間的擴大,現代交通和娛樂設施迅速發(fā)展。19世紀60年代,鐵路、旅館附設的茶室和商業(yè)性茶館茶空間促成公共領域茶文化的繁榮。圍繞“下午茶”形成的產業(yè)鏈在英國可是“一門大生意”,19世紀末僅倫敦就有7000家茶館,格拉斯哥同時期茶室茶館也非常普遍?!跋挛绮琛绷餍谐蔀橛毺氐奈幕枴?875年《錢伯斯》雜志刊文稱“下午茶是先進文明的產物”?!跋挛绮琛敝v究茶葉、茶具和茶會服裝,刻意營造精美的茶空間,這些均代表著英國在經濟繁榮后逐漸形成的新生活方式,它意味著富足閑適的氛圍、健康的生活品位和對家庭茶友的呵護。女性在茶葉泡制、茶室運營、茶會主持等方面的作用凸顯,參與茶事活動女性群體的擴大是英國茶飲文化認同發(fā)展的重要體現。20世紀初,英式“下午茶”成為“每一個真正英國人珍視的心愛食物”。
英國社會注重對茶史進行持續(xù)性的總結,歷史書寫系統性提升茶飲對國家文化認同的深刻影響,強化了“茶為英國”的記憶認知。
茶史書寫是英國茶文化活動的重要體現。1598年,《林楚登旅行記》首先記載了“茶”一詞在英國的出現,當時英國人稱為“Chaa”。中英直接的茶葉貿易推動了英國茶史書寫。早期英國茶史著述側重介紹進口中國茶葉的分類與功效,如1757年倫敦出版的喬納斯·漢威所著《茶論》小冊子,1772年萊森醫(yī)生撰寫的《茶樹自然史及其醫(yī)療特性、功效》等。19世紀中葉,英國茶史最重要的兩部代表作分別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品茶師塞繆爾·鮑爾的《中國茶葉種植與制作》和“茶葉大盜”羅伯特·福瓊的《兩訪中國茶鄉(xiāng)》,上述作品核心已考慮要擺脫中國專營茶葉貿易格局、英國人謀劃自己種植茶葉奪利,因此兩位作者都曾深入中國茶區(qū)進行實地考察,目的是進行殖民主義式的知識采集,為英國所用。1878年,塞繆爾·戴伊撰寫《茶的神秘與歷史》論文,實際上也延續(xù)上述兩書對東方制茶知識深度“祛魅”的邏輯,同時也流露出對當時茶葉染色摻假行為的焦慮之情。
19世紀70—80年代,隨著帝國茶園在熱帶亞洲的大規(guī)模展開,英國茶商、知識界對茶事關注點從中國茶學轉向帝國境內茶葉消費與印度茶區(qū)的制茶試驗,茶學知識生產聚焦旨趣由“茶為中國”向“茶為英國”轉變。1872年,倫敦出版了莫利中校的《茶葉栽培與制造》,詳細記載了阿薩姆制茶的試驗與創(chuàng)新。1877年,加爾各答出版塞繆爾·貝爾登的《阿薩姆茶樹》一書,提出“印度茶樹原產地說”。1883年,戈登·斯塔布里斯發(fā)表《愉悅與健康之茶飲》專論,該文與其說是在表達對中國茶圣陸羽《茶經》的尊敬,倒不如說是彰顯作者充滿傲慢的態(tài)度:“茶葉已成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認同的重要部分,融入這個國家骨子里?!?884年,亞瑟·里德出版《茶與茶飲》一書,闡述了阿薩姆和錫蘭茶業(yè)的興起。1887年,阿戈內斯·梅特蘭在倫敦出版了《下午茶手冊》,系統性總結英式“下午茶”的精致流程,手冊多次再版,影響頗大。同年,倫敦還出版了懷特的《印度茶業(yè)五十年盛衰記》。隨著印度和錫蘭茶產業(yè)的崛起,加爾各答、科倫坡和倫敦成為英國茶史茶學知識生產的中心。1894年,印度茶葉試驗場出版了羅曼所著的《茶葉調查報告》,記述試驗場內茶株栽培的農業(yè)化學情形。對于英國茶史書寫而言,英國茶商、知識界關注焦點從原先充滿東方色彩的異域飲品,轉向關注屬于英國“自己的茶品及茶事”。
從19世紀初期到20世紀初期,英國有意將茶飲建構為維多利亞時代國民認同的潤滑劑,茶成為一種帶有象征性符號的“國民飲料”。2006年,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對12項所謂“英國國家的象征”進行投票,名列前茅的是茶?!安铻閲嫛弊鳛橐粓鲇虡I(yè)宣傳、社會習俗表達,其內容裹挾著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帝國情結,蘊含著其對機制茶的驕傲之情,體現著對“下午茶”儀式的認同。它反映出大英帝國在飲食領域構筑文化與經濟屬性的獨特追求?!坝兰o”的貿易網絡還使“英式下午茶”一度成為亞洲之外國際茶文化的基礎。當然,考諸英國近代茶業(yè)演進不難發(fā)現,它具有狹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色彩,印度茶園建立的根基是帝國的武力征服,強制性地剝削契約勞工。1929年至1933年間世界經濟出現大蕭條,國際茶葉總需求收縮,經濟領域叢生的貿易戰(zhàn)、關稅戰(zhàn)使得英國茶商對“茶為國飲”的營銷策略更加青睞,但大英帝國的擴張事業(yè)和帝國情結在20世紀卻越趨負面,“茶為國飲”的定位在凝聚自身認同的同時,也在無形中限制茶飲的共通屬性。代表優(yōu)雅、富足的英式“下午茶”文化還遭遇快節(jié)奏現代消費主義的沖擊。這些都是英國這場“茶為國飲”運動的局限所在。此外,英國“茶為國飲”運動還激發(fā)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制茶精英發(fā)起各種形式的復興中國茶業(yè)的行動。